BIM与CIM是什么关系?
城市数字空间基础设施的构建,能够支持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等方案模拟与发展推演,实现人口空间、公共设施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服务等分析,极大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支撑城市科学规划、高效建设、精细化治理,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将城市治理提升到“细胞级”精细化水平,并实现规建管一体化的业务融合和数据的动态融通。新技术的发展,让数字城市美好蓝图徐徐展开。
通过“数字孪生”的科技手段,对应物理空间的城市,在数字空间再造一个匹配的“数字孪生城市”,从而在城市规划之初,就实现城市的数字化建模。CIM平台作为城市数字空间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孪生城市的时空载体,包含了地上、地面、地下,过去、现在、将来的全时空信息的城市全尺度的数字化表达,通过建立的城市数字化档案和形成的数字化资产,可以更好的为政府治理、社会民生、产业经济、应急处置等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CIM工作从普及BIM开始
我们说的智慧城市或数字城市,特别是住建部正在重视的CIM基于BIM应用。可以看到,2014年开始策划,2018年开始实施,然后逐步提升到CIM1.0、CIM2.0、CIM3.0。CIM起步是从审批审查报建开始,一方面促进CIM融合城市数字化、智慧化管理;另一方面反过来促进BIM应用。目前很多地区为了推进CIM研究与应用,开展试点城市,比如雄安新区。住建部和工信部联合,去年发布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今年又发布了修订版。
技术的发展需要政策的扶持和指导,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目前CIM还处在发展初期,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有两个问题我有一点个人看法向两位院士和各位专家做一个汇报。第一,什么是CIM,目前CIM定义比较多比较混乱。指导意见中给出了一个定义,我对这个定义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看法是我们认为CIM就是城市信息模型,文件的表达上非常清晰,就是物理城市的人、事、物及其相关关系的数字化表达,而这种数字化的表达不应该和技术直接相关,技术应该是支撑模型的形成、模型的应用。我们可以借鉴一下BIM的定义。
BIM定义最早是美国提出来的,他们说BIM是工程项目数字化表达,而城市信息模型应该是城市的数字化表达。城市是人、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而技术是支持设备和应用的,涵盖数据采集、数据管理和数据应用。后来有了进一步解释,包括模型、模型的应用及模型管理。这是美国标准第三版中的介绍。
我国把以上三方面归纳在一起,最新修订版中表示,“CIM基础平台应支撑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运行、公共服务、城市体检、城市安全、住房、管线、交通、水务、规划、自然资源、工地管理、绿色建筑、社区管理、医疗卫生、应急指挥等领域的应用,应对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等系统,并支撑智慧城市其它应用的建设与运行。”在这里,几位院士及各学校教授在场,我非常建议能够把城市信息模型定义再深入研究一下,做出更加严谨、科学的定义,就是不要城市信息模型、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应用软件混在一起。第二个,在城市信息模型的指导导则中也提出来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地理信息系统和BIM的融合问题,这是城市信息模型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它本身既有难度,也是很难实现的一件事情。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是描述宏观的,而建筑信息模型是描述宏观和微观的融合。另外,城市信息模型是海量数据,建筑信息模型数据量也极大,两个海量数据的融合。我们前面介绍的现在发布的五本BIM国标中,没有谈到运维模型,这需要下一步深入研究。
9月16日,住建部发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同意北京市开展建设工程人工智能审图试点的函》,同意北京市开展建设工程人工智能审图。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关于开展人工智能审图试点工作的请示》(京规自文〔2020〕388号)收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同意你市开展建设工程人工智能审图试...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落实中央领导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指示精神,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中国图学学会决定开展第十六期“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考评工作。原计划于202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