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虽有种种好处,在铁路建设中也逐渐变得寻常,但是就山岭隧道而言,BIM正向设计却迟迟未完全实现。在现有条件下,如何使BIM在铁路工程山岭隧道的设计中真正发挥作用,成为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
由于山岭隧道穿越地带往往地质条件复杂,建模时对地质体的精度要求高,尤其是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构造的模型必须依托专业的地质软件才能实现。然而由于既有的地质软件与常规BIM平台往往难以兼容,导入的模型缺乏可编辑性。同时由于生成三维地质体对勘测数据的要求较高,现阶段的山岭隧道外业精度往往难以达到要求,即使生成了地质体也与实际情况脱节。
除技术因素制约,传统DBB项目管理模式也是BIM技术未能完全落地的一项重要阻碍。由于DBB项目管理模式的弊端,设计单位往往在BIM技术的应用上缺乏动力,即便业主有明确的BIM验收要求,设计单位也往往采用二维、三维并行设计的方式,而实际施工时也多采用二维设计成果,三维成果仅仅用来展示,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这就使BIM技术的应用彻底失去了意义。同时由于BIM 技术现阶段无法完全代替二维设计,且前期成本投入较高,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各方配合,任何一环出现问题皆无法实现,因此实际应用中阻力重重。我们不好贪多求全,就先看看现阶段 BIM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吧!
洞口工程是山岭隧道设计中的重中之重,在设计中合理确定隧道缺口里程、进洞位置并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能为后续的施工及运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二维断面法设计受制于其断面选取位置、断面精度等条件的限制,二维地形常难以完整反映隧道洞口的地形信息,因此洞口设计方案往往也不能与实际情况相符,由此而导致的施工变更不计其数。
按二维设计图建模后洞口处形成的高陡仰坡
如上图所示,以隧道的仰坡设计为例,传统二维设计往往仅在隧道明暗分界位置进行断面设计,明暗分界背后地形起势较快,虽然二维设计并无问题但实际施工时多会产生高陡边坡,严重的甚至超出征地红线,建设方处理难度极大。除此之外,在洞口工程量核算方面,二维设计也存在着先天不足,传统设计方法需按每个断面依次核算,不但费时费力,且精度不高。由此,本文提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在开展二维设计前,利用BIM技术进行三维进洞方案比选,确定最优的进洞方案,以此来指导二维设计,力求避免由于二维断面法设计信息缺失而导致的工程风险。同时利用三维技术在洞口工程量核算上的优势,可以简化核算工作,提高设计精度。以上提及的BIM技术应用,实际设计中也仅需要依据测绘资料建立精度足够的三维地形面即可实施,建模工作量极小,可行性高。
交叉工程碰撞分析
对于一些与隧道交叉的风险工程,二维设计往往无法直观展示空间关系,设计中易疏忽,在实际施工中可能导致隧道结构与周边既有工程发生干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对于周边环境复杂的隧道,可在二维设计完成后进行精细化建模,明确隧道结构与周边交叉工程的距离,确保隧道的一切工程措施与周边工程无任何干涉,以保证隧道结构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接口设计检查
山岭隧道接口设计较为复杂,路隧顺接、桥隧顺接、桥隧串接条件下其接口设计各不相同。如下图所示,由于接口设计多专业间的配合,设计时信息极易丢失,造成接口设计不连续。因此在各专业完成二维设计后,在BIM平台上协同开展隧道接口设计检查,可以很好避免由于信息丢失而导致的隧道接口设计缺陷。
洞口路隧顺接处利用BIM技术优化不连续边坡
除了洞口工程优化、交叉工程碰撞分析、接口设计碰撞检查外,可以利用BIM技术对一些复杂的隧道开挖工法及辅助工程措施进行过程展示,使建设方能够快速、清晰掌握其核心要点,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及进度。
BIM近年来在铁路隧道工程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短时间内仍无法实现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现有技术及外部条件下,BIM技术短期内无法完全代替传统的二维设计。认清BIM技术的现状,以BIM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补足二维设计的先天缺陷,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其能真正提高设计质量及效率,促进BIM技术平稳落地。
项目策划与设计阶段,BIM虚拟出项目细节,甲方及终端使用者可更直观判断是否为其所想要项目,甚至可以判断投资额、建造周期等关键决策信息,当然,这是应用成熟后的理想状态。这个过程核心是准确信息的集成,主要依靠政策、标准、经验数据、市场数据、项目环境数据等。
为规范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提高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水平,国家住建厅发布了国家标准《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2018。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BIM设计成果交付需要遵循哪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