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5大数字“新基建”,强健数字经济底层
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应产业经济和超大城市治理要求的坚实数字经济底层。
1.建设高速智能信息网络。 编制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建成全市域连续覆盖的5G网络,建设全国5G先用先试城市。加快千兆光网覆盖普及,建成移动网、固网“双千兆城市”。推动IPv6规模部署,形成全市范围的IPv6覆盖能力。提升骨干直连点中部流量纾解能力,加快域名根服务器建设。
2.建设存算一体数据中心。 完成城市大脑(一期)建设并运营。建成国家超算武汉中心,新布局一批AI算力中心。建成长江大数据中心、地铁数据平台、交通数据中心、金融数据灾备中心、教育大数据中心、武汉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面向垂直应用领域的数据中心。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湖北分中心。加快存量数据中心绿色改造,新建数据中心PUE值达到1.4以下。
3.建设城市物联感知体系。 统筹建设超大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实现充电桩、智能电网、北斗感知、视频感知等各类城市感知终端的数据共享。在全市车联网测试道路部署“5G+V2X”车路协同系统,形成独立成网的车联网物联感知体系。每年新增5万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发展多层次的数字交通系统。建设基于北斗时空大数据的城市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全市视频感知资源,建设全市应急感知体系。建成“智能互动”的世界一流城市电网。
4.推进工业互联结点成网。 推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武汉)建设运营,建设10个以上二级节点,标识解析量达到20亿次以上,进入全国顶级节点前三。培育1个以上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10个以上行业级或者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100个以上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5.超前部署卫星互联网。 依托国家商业航天基地,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主导建设低轨宽带、低轨窄带的通信卫星星座,率先在汉建设卫星基站,推动长江生态大保护、桥梁安全监测、中欧班列运行监管、江海直达等多个卫星互联场景应用,并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包括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融合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建设我国首个卫星互联网应用示范区。
(二)发展7大数字“新产业”,形成数字经济集群
将“芯屏端网”进一步拓展为“光芯屏端网云智”7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形成硬件软件齐头并进、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1.发展“光”产业。 充分发挥光通信优势,依托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点在通信网络特别是5G芯片、光纤光缆、传感器、光器件、终端及应用、激光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汉建设5G主设备研发制造基地,构建5G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5G技术策源地、产业集聚地。
2.发展“芯”产业。 依托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建设芯片研发设计、制造加工、封装测试、产业化应用的全产业链。推动国家存储器基地一期项目尽早达产,支持二期项目做优做强,引入一批封测、材料、装备的关键配套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在光通信芯片、红外传感芯片等领域扩大发展优势。
3.发展“屏”产业。 重点发展印刷显示、M—LED、3D显示等前沿技术,推进京东方10.5代线顺利达产、华星光电t4项目满产、天马G6二期满产、康宁玻璃基板项目达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引进关键配套项目,推动本地配套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国内最先进的全尺寸面板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4.发展“端”产业。 重点推进高端平板、手机、PC、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数字家庭、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无人机、物联网终端等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与应用。加快突破新型人机交互、VR/AR等技术在高端智能新产品的推广应用。依托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支持东风汽车等整车企业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等新车型。支持联想等智能终端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
5.发展“网”产业。 依托国家网络安全与人才创新基地,深化建设国家互联网安全攻防实验室,重点发展网络安全、工控安全、移动安全、网络与边界安全、安全芯片等自主可控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推进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中地区网络中心和武汉核心节点建设。加快天网、智能电网、车联网、电商网、物流网等智慧城市领域的智能网络建设。支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黄陂区“双区联动”,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服务联想等企业在汉建设“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建设。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6.发展“云”产业。 重点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为先导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支持发展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自主可控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加快建设数据中心和AI算力中心,推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图计算、高性能计算的架构和技术融合,实现智能端数据的快速采集,边缘端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全面形成云生态圈。
7.发展“智”产业。 重点推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与融合应用协同发展。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落地,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支持小米武汉第二总部建设,在汉形成小米创新生态链,落地建设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打造全国一流大脑。重点突破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关键基础软件以及人工智能芯片等核心硬件研发,推进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与应用。
(三)发展3大数字“新融合”,赋能产业数字化
推动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技术的倍增作用,全面促进产业和企业提质降本增效。
1.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 依托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贡献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化转型“武汉方案”。推广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创建国家“5G+工业互联网”先导区。以企业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为抓手,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诊断全覆盖,在每个重点产业形成一批标杆性的智慧工厂、数字化车间。加速打造两化融合升级版,发展数字化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持续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谋划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湖北分院。支持我市电子信息、汽车、装备、食品等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工业大数据管理能力评估贯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对纳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体系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的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2.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提升。 举办武汉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大力发展新零售,推行“无接触配送”,鼓励开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生鲜电商、智慧菜场及各类门店到家等新业态新模式。实施物流智能化改造行动,支持一批智能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汉融通”服务功能,着力搭建“互联网+政务+金融+大数据”银企对接高速通道。发展在线定制化设计,广泛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探索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线上线下建设。以武汉教育云为基础,发展线上教育产业,全面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促进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产业发展,拓展和延伸“健康武汉”APP功能应用,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集成应用。支持网络直播业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完善“武汉文惠通”平台智能化功能,打造东湖、黄鹤楼、江汉朝宗等智慧景区样板工程。发展智能体育运动,加快电竞产业发展。
3.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农业大数据发展,实施农业基础大数据平台项目。大力推广植保无人机先进飞防技术,推进智能农机应用。设立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根节点,建设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和应急指挥平台。探索农产品电子合格证制度,深化武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引导全市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畜牧业“武汉样板”。择优选择一批渔业养殖主体实现数字化建设,建成一批数字渔场。强化在汉电商企业与农业市场主体对接,建设“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项目。推广“武汉三乡工程网”建设,打造“数字乡村一张图”。建设武汉市优势种质资源分子指纹图谱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