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越来越多的施工项目都积极应用BIM技术,尤其是在超大型复杂工程、三边工程、工期紧且成本压力大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工程中,BIM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凸显其价值,它能更快消化设计方案,更快发现技术问题,更快理出工程数据,用于生产计划、备料、控制进度等。运用BIM技术辅助PC工艺,可以明确建筑信息模型,搭建构件的外形、尺寸、材料性能,制作PC施工的3D模型,利用BIM模拟施工,进行节点碰撞检查。
正是因为BIM技术有协调性、可视化、模拟性等特点,可为各专业图纸的整合、构件图的深化、安装管道的综合排布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通过BIM技术模拟性,我们甚至可以模拟PC构件吊装施工场景,找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技术方案进行可视化交底。
BIM技术特点和PC项目特点有良好的互补性,为了将PC构件制作的更加严谨,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根据模型进行安装管线与PC构件预留洞口之间的校核工作,找出问题点,提交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出具精确的PC构件图,把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BIM模型中。
前期的付出让PC施工变得更加从容:预制工厂根据项目提供的BIM图纸生产的构件合格率达到100%,保证了现场施工需求;在施工前对工人进行形象直观的三维可视化技术交底,大大提高了交底质量;项目还利用BIM技术对施工工艺进行创新,优化施工方案,保证了生产效率和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以往的工程项目之所以有那么多的风险,就是因为工程项目各专业信息零碎化,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信息无法整合和共享,各专业缺少一种共同的交互平台,造成信息流失和传递失误。BIM技术的产生有望改变这一局面,建筑施工司空见惯的“错漏碰缺”和“设计变更”所增加的建造成本、社会成本都可以通过BIM技术得到有效的改善。由于建筑、结构和安装之间共享同一模型信息,检查和解决各专业间存在的冲突更加直观和容易。
为了实现信息化管理 ,我们每一块预制构件都安上“身份证”——二维码。预制构件从加工,出厂,运输,现场堆放,吊运,安装等整个施工状态通过二维码及云平台手段实现信息共享。管理人员只需打开手机APP,在移动终端查看构件属性;而在电脑上,打开BIM管理系统,可以查看任何一个部分的施工参数及当前施工进度情况,让施工管理变得便捷。
从传统的二维平面到如今的三维交底,四维管理,BIM可以让项目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工程效益。而在狭小场地内进行现场布置、绿色施工方面,BIM也能发挥不小作用。通过BIM技术对前期全过程工况模拟,项目合理布局,使空间利用率达到最高、施工效率提升到最大:重新设定挖机操作点位、减少非必要的路面硬化、设置环场排水沟进行水循环利用……
为什么现在流行PC装配式预制构件?现在的“pc预制装配式混凝土”跟早些时候的预制板结构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吧?就从施工工艺来说,早期的预制结构拼装部位大部分是分离式的,只靠一些水泥砂浆把各个预制结构连接起来。
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