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用revit做过几个项目就能清晰感觉到,直接上3D模型,十分快捷方便,无论是生成剖切面,还是各种floor plan, schedule, 都很迅速,并且十分精确。至于国内为什么不用REVIT直接出图,应该是BIM的标准还没有完全确立,还有就是在观念上的问题,国内对于BIM的理解感觉并不充分,觉得BIM其实就是CAD的3D版而已,但其实完全不一样,BIM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仅体现在画图上,更主要是在设计分析,施工效率,成本控制以及后期维护上。现在国内的BIM其实很多只是面子工程,感觉有了3D模型项目就变得炫酷起来了,但没有真正发掘出其优势所在,或者说不敢发掘,因为BIM太过于精确,让承包商几乎没有弄虚作假的余地,所以他们才不会支持BIM。所以说,在中国普及BIM这条路上,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理念和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什么是BIM模型?
BIM模型可以看作一个集成了各阶段、各专业信息的一个“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面有几何信息(三维)、非几何信息(材料信息、构件信息、施工计划信息、质检信息、运维记录信息等),非几何信息是“绑”在几何信息上的。有了这个数据库,就可以增、删、查、改信息,而这个增删查改是细化到某个BIM信息元素(如某个构件、某条材料信息)程度上的。
2.BIM为什么比CAD图纸更具优势?
BIM为什么比CAD图纸更具优势?
把BIM看成“数据库”,传统的图纸可以看成“文档”。对于数据库,你能开发程序对它增删查改,而对于文档,你就只能看了。例如,基于BIM模型自动检查碰撞,实际上就是从数据库里查出“几何数据”,然后再进行计算得出的碰撞结果。而基于传统的图纸,你只能肉眼找碰撞了,因为图纸上的信息计算机压根不认识。有了这个数据库,你可以开发程序做很多有想象力的事情。
3.BIM软件还有什么优势?
一般的非BIM软件,也用数据库管数据,也能进行增删查改,而BIM的优势有在哪呢?BIM不光是个数据库,它还是一个集中的数据库,所有的信息都放在这个数据库里,都能被其他专业、其他阶段人员增删查改(前提是有权限),这就是常说的信息互通。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做完设计后,设计结果可以直接导入成本计算软件从而自动获得项目成本,不用再进行重复建模了。带来的好处一方面是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前一方面很好理解,后一方面指的是如果你的设计成果改变了,项目成本也能自动进行改变,计算出的成本与设计成果是相对应的。
4.BIM技术应用最大的受益方是谁?
业主是BIM最大的获益方。BIM的收益是综合性的,包括成本、质量、工期等等。就先说最简单的工程变更吧。马里兰大学的skibnewski教授(BIM界最NB的期刊Automationinconstruction杂志主编)统计了美国实施BIM的20多个项目,工程变更成本由项目总成本的10%降到了3%左右。国内的工程项目变更成本占项目总成本的比例一般是10-13%的样子,上海中心用BIM技术将其降到了4-5%,你可以算一下省了多少钱。
当然,BIM技术还会带来其他很多方面的收益,比如工程质量、工期、后期运维等,这些比较难量化统计,就先不说了。
5.当前为什么都用不好BIM?
人:懂BIM的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不懂BIM。坦率的讲,目前BIM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总体还是偏低。
6.BIM真的有前途吗?
大大的有前途。看看万达在干什么就知道了。
王健林年会上单独强调了BIM技术的推广,
一年投入两个亿(听说);
开发BIM平台;
建立BIM标准;
集团全员进行定期BIM培训与考核(据说考的还很严);
年薪百万在行业内挖人(一个师兄去了,没问有没有给百万);
集团每个系统内(成本、工程、采购等)均配一个BIM总监。
但需要指出的是,BIM本身只是个工具,并非万能。万达这么狠地推BIM,其前提是配合万达的交钥匙模式以及轻资产模式,BIM只是服务于这两种模式的工具。
7.不同的BIM从业人员前途怎样?
高端人员有前途:比如BIM总监、BIM系统开发人员、懂BIM的工程管理人员、懂BIM的设计人员。
低端人员无前途:无工程背景,只会用BIM软件的人员。
8.BIM的发展前景?
互联网化、大数据化。这里可扯的就太多了,需要各位自己体会。
从上面讲述的BIM与CAD的区别中不难看出,BIM给我们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随着BIM技术应用在国内不断深入之后,相信其相对于CAD优势会更加巨大。想要加薪提升?了解艾三维学院BIM培训班,报名联系QQ:3621561725 咨询热线4000 333 136
边坡稳定性是指边坡岩、土体在一定坡高和坡角条件下的稳定程度。不稳定的天然斜坡和设计坡角过大的人工边坡,在岩、土体重力,水压力,振动力以及其他外力作用下,常发生滑动或崩塌破坏。随着BIM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逐渐深入,设计和施工单位在水利水电、铁路、公路、岩土、矿山等工程项目动工...
BIM与GIS的跨界融合,使微观领域的BIM信息与宏观领域的GIS信息实现交换和互操作,提升了BIM应用深度,将BIM的应用从单体延伸到建筑群甚至城市级,为GIS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面对挑战,GIS基础平台要具备哪些能力?本文将剖析BIM+GIS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应对方法。